農田裡的老大哥恐成小農殺手,農人將數據交給科技巨頭,反成自身掘墓人?
- 190分享
老大哥(意指監控權力象徵)不吭聲,但我們在Google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他的法眼;我們在臉書按讚、發文、交友的習性,他也瞭若指掌。海量的大數據日以繼夜餵養著,老大哥如影隨形,改變我們溝通的方式(像是神秘的演算式決定了你會看到這篇報導)、影響思考模式,勾引消費的慾望。他顛覆了許多產業,像是仍在摸索出路的新聞業。
小說《一九八四》裡的老大哥透過「電幕」全面監視,但數據時代的老大哥更省事了,等著海量數據自動流入。就連最古老的行業—農業,也擺脫不了數據老大哥的影響力。他來到鄉野,進入牧場,智慧型手機、應用程式、感應器、無人機、機器人、人造衛星等,通通都來了。
農業數據化充滿潛力與魅力,但科技也像出閘的猛獸,若沒有審慎的規劃,恐怕被副作用吞噬。人工智慧、機器人來勢洶洶,世界農夫組織(WFO)主席狄亞杰(Theo de Jager)憂心忡忡,「未來我們可能根本不需要農夫了。」

農業的數據化,將改寫遊戲規則
「農業的數據化,將改寫遊戲規則。」狄亞杰表示,在未來五年,改變的速度還會加快。
今年十月中,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羅馬總部的小小會議室裡,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員、國際組織代表、研究員和公民團體,關切著數據化將如何重塑農業與農村的面貌,影響農人的生計、消費者的餐桌。
隨著人工智慧、物聯網、高速網路的突飛猛進,老大哥從虛擬走向實體監控,在鄉野邁開大步。感應器記錄著土壤與植物的溫、濕度,測量著風向與強度,隨時傳遞數據;無人機鉅細靡遺拍攝葡萄園的變化,讓用藥、用肥更精準。田間栽種的作物類別、成長階段、土壤狀態、水源分配都逃不過人造衛星的觀測。豬隻戴著晶片,由電腦控制要餵多少飼料;在全程監控的養殖場裡,可以精確掌握雞隻的生理狀態,預估營收。

監控式資本主義的威脅
現代人已經習慣無所不在、不受管束的老大哥。當民主政府察覺事態嚴重,已經很難降伏打著自由旗幟、免費提供服務的資訊巨獸了。
像是對神燈精靈許下的願望兌現後,人們開始付出代價。曾經是網路無國界的烏托邦想像,漸漸露出監控式資本主義(Surveillance capitalism)的真面目,人們用隱私換取便利的服務。更駭人聽聞的是,無孔不入的老大哥成了極權國家控制人民、壓制異議者的強大工具,像是中國隨處可見的人臉辨識監視器、網路審查的天羅地網。
數據就是未來的金礦,農人的數據屬於農人
在機械化、化學肥料與農藥、基因改造的生物科技之後,數據化的農業將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。但眼看臉書、亞馬遜、Google等科技巨擘靠著大數據牢牢掌握現代人的生活,農夫對農業數據化是既期待,又怕受傷害。
數據化可以改變靠天吃飯的宿命,降低務農難以掌控的諸多變數。「進入數據化,是從『管理』的角度來看待農業。」狄亞杰說,「透過衛星定位等田間技術,加上市場趨勢,可以更加精確預測價格,這將改變營運的模式。關鍵在於,如何整合眾多的數據。」
然而農人擔憂,不看老天爺的臉色後,卻要吃上科技公司的派頭。狄亞杰解釋,「農業的數據包括了生物、生產、灌溉等眾多資料,農人對這些是非常敏感的。」從網路當前主宰的模式看來,使用者、消費者把從自己身上產出的數據拱手讓給了科技巨頭,出賣了隱私,失去所有權,整合使用的權利也有限。
狄亞杰說,「數據就是未來的金礦。農人的數據屬於農人,所有權必須歸他們。」即使擁有數據所有權,農人還是擔憂資料的安全性,尤其是上傳雲端後,這些聚沙成塔的數據如何解讀、由誰解讀?
像是採礦一樣,剛挖掘出來的原始數據粗糙、摻有許多雜質,必須經過「精煉」才能萃取出有用的資訊。一旦掌握這些寶貴的「數據黃金」不只可以預測未來趨勢,還可以操弄趨勢,形塑消費者行為,甚至引導民意的走向。

農人恐成為自己的掘墓人,未來不需要農夫
農業數據化充滿潛力與魅力,但科技也像出閘的猛獸,若沒有審慎的規劃,恐怕被副作用吞噬。數據化固然可以省工,農人卻可能成為自己的掘墓人。人工智慧、機器人來勢洶洶,「未來我們可能根本不需要農夫了。」狄亞杰指出。
農業科技大國,荷蘭瓦赫寧恩大學(Wageningen University)的經濟學研究員瓦特爾(Cor Wattel)表示,「若要發揮農業數據化的優勢,首先,我們必須要釐清目標與範疇,並依此設定計畫與進程。」
農業數據化的衝擊需要更多的評估,法律和管理的框架也還在摸索中,影響層面還涉及城市與鄉村的均衡發展。農業從勞力密集走向資本與技術密集,例如德國農化巨頭拜耳(Bayer)未來十年斥資250億歐元投入智慧農業,平均每年花費約850億台幣,可能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,加深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的落差,小規模的農家也許更難翻身。
馴服數據猛獸,推動「食物與農業數據化國際委員會」
科技迅猛前進,而且數據輕易跨越國界,各國政府試著趕上管理的腳步。2019年初,74個國家的農業部長出席在柏林舉行的「食物與農業全球論壇」(GFFA)時,同意設立一個食物與農業數據化的國際委員會。
「當科技不斷演化時,若要把農業數據化的好處最大化並應對挑戰,最好的方式就是納入所有利益關係人的意見,讓農人、商人、政府、公民社會和學界一起同步合作。」德國農業部的官員莎賓(Kolloge Sabine)表示,「同步前進有助於交換意見,增加關注度,促進在共同的價值下達成共識。」
食物與農業數據化國際委員會有兩大任務,首先是負責知識的整合,匯聚現有的研究資料、告知最新的科技發展,分析特定農人使用數據化工具的方式,讓小農不被科技排擠在外。此外,也要探索農業數據化的商業模式,作為各國政策制定的參考。另一項任務則是建立治理的框架,提供政府制定政策的工具、評估不同地區差異的方法、設定管控的關鍵指標等。
莎賓表示,「食物與農業數據化國際委員會的目標是透過各地的知識分享、政策協調,以減少當前的數位落差。」她也指出,今年初在討論農業數據化的趨勢時,半數的與會部長來自開發中國家,希望藉著最新科技推動農業與農村的發展。

農業數據化老調重彈,市場更加集中、拉大貧富差距
不過,一名泰國專家指出先進國家視野的盲點:「落後國家推動農業數位化,最大的門檻是基礎建設不足,許多鄉村地區網路不普及,教育程度較低的農人也不懂得運用資訊科技。」
為了以低價享受科技,許多開發中國家的人民經常在不知情的狀況下,讓智慧型手機中的應用程式擷取個人資料上傳給科技公司。老大哥的威力在於匯聚大量的數據,分散的小農很難與財力雄厚、技術先進的大型企業競爭。農業數據化帶動的產量拉高、價格壓低,市場將更集中在少數人手中,也可能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的失衡。
目前的討論仍集中在經濟模式的效益分析,沒有納入生態與氣候變遷的考量,數據化可能沒解決眼前的難題,反而帶來更多問題。農業數據化重彈餵養眾多人口的老調,不談窮人的食物權。當數位化的腳步越來越快,全世界的飢餓人口不減反增,從去年的8.1億人增加到今年的8.2億人,顯見飢餓問題不只攸關生產技術,更涉及分配與管理。

台灣想如何與農業老大哥相處?
糧農組織代表瓦拉思(Samuel Varas)指出,農業數據化的管理涉及層面廣、複雜度高,必須納入不同的領域與機構,因此世界銀行、世界貿易組織(WTO)、世界動物衛生組織(OIE)、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(OECD)、國際農業發展基金(IFAD)、國際電信聯盟(ITU),以及歐盟的農業與農村合作技術中心(CTA)都會一起共商管理的框架。
當國際組織、各國政府共謀對策時,農業老大哥也在台灣的田間徘徊。身為資訊科技強國的寶島,想要怎樣與農業老大哥相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