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軍這篇文章寫得很棒,其中個人覺得最受用的有兩部分:
第一個是『要有負數的概念,不要讓自己陷入無法翻身的境地』,覺得有fu可能跟我目前的工作有關(風險管理)。
第二個則是第4點最後面的一段話:『廢掉一個人的方法,就是讓他沒時間思考』。
好文分享酌供參考😀

 

峰言峰語

【富足人生】
今天讀到吳軍的一篇文章,覺得是近期唸到最好的文章,和大家分享。
我常覺得,如果年輕時多知道一些道理,其實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。事實上,很多人最後回顧,會發現自己一生走了很多冤枉路。
舉個例子,社會普遍推崇『斜槓』,很多台灣的年輕人也這麼做,但很久前我的文章就提到(見留言連結),斜槓是個讓你困在底層的做法,而吳軍的這篇文章也提到了這點。
當然,吳軍的這篇文章談到了更多重要的人生概念,例如『與成長無關的事不要做,能成長的,甚至沒錢都要去做』。
其它如『乘法』『經驗』『需求』……都是很精彩的觀點。
最後,順便談另一件事,就是我覺得不好的文章,絮絮叼叼,讓你看完後,頭腦常常是昏昏沉沉,不知道他的重點到底在哪。
而好的文章,即使很長,但你看完後仍意猶未盡,常有醍醐灌頂的感覺,而吳軍的文章就是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《吳軍:富足人生的7個台階》
1、負數:不要讓自己陷入無法翻身的境地
第一個台階:不要讓自己陷入負數。
什麽意思?
幾年前,一個在國內小有成就的投資人到了矽谷,請同行吃飯,我也被朋友喊去。
那個投資人成功投了幾家企業,做了4年多基金,有四五倍收益。這個成績,應該說超過了99%的基金。
吃飯的時候,他很得意,說自己只記得小學的數學知識。做投資,會加減乘除就夠了。
於是我就說,世界上不僅有正數,還有負數。很多時候人們只看前者,忽略後者。
沒有負數概念的人,在投資領域早晚要栽跟頭。
我知道,他當初成立基金,是從某家著名企業辭職的,手里還有企業大量的股票,因為要辭職創業,按照規定把股票轉讓給了其他人。
後來,他的前東家上市,股價是他當時轉讓價格的幾百倍。價值也是他基金的幾十倍。
之後再見到他,他非常遺憾。我也沒說什麽。
又過了幾年,這個人已經淡出投資界,聽說基金表現很不好,關門了。
在小學的數學知識里,我們首先要明白,0不是最小的數。還有負數。
做一件事,收益未必是正的,完全有可能是負的。
大家總覺得,沒錢天都要塌下來了。但比沒錢更糟糕的,是欠了一屁股債。
當一個人的凈資產是負數時,還沒有償還能力,一輩子就很難翻身了。
做投資是這樣。
生活,也是如此。
我告訴你,有一半以上的美國人,20%的稅前收入都用於還各種債,特別是房貸和信用卡的利息。
他們每天也非常辛苦工作,想著怎麽應付各種賬單,償還債務。
根本沒有時間,思考怎麽成長。
這一生,得過且過,碌碌無為。
在中國,很多人也是一樣,哪怕是有些首富。首富,變成首負。恒大暴雷,不就是這樣嗎。
人的一生,其實就像是做一場投資。
用你的時間和認知去投資。做一件事情,選一座城市,交一個朋友。
但是,做選擇時,要有負數的概念。想到可能的損失,自己能不能承擔。會不會掉入到深淵里,爬不出來。
負數的概念,伴隨了我的一生。
當你站在20樓往下看,全是美景。
當你站在2樓往下看,全是雞毛蒜皮。
但是,當你站在負18樓時,會發現周圍全是垃圾,全是問題。
不要讓自己陷入無法翻身的境地。
2、減法:眾爭勿往
第二個台階:做好減法。
要做事,別總是想著貪多,先做細,做精。
我曾經講過一個觀點,眾爭勿往。
意思是哪怕是一件好事,但爭的人太多,也就沒什麽好處了。
最簡單的例子,就是你每天上下班,進出地鐵的時候。
扶梯很容易,而且快,但所有人都擠在那里,反倒慢了。而旁邊的樓梯卻沒人走。你從那里進出站,反而更快。
難走的路,從不擁擠。這句話是有道理的。
聰明的人,都懂得尋找那條少有人走的路。
大家都在做的事,你就不要做。
比如上學。
很多大學生很懶,專挑文憑好混的,在學校過了4年很爽的生活。
但是出來呢?
要麽找不到工作,要麽工資很低。
而且,還好吃懶做,好高騖遠,選最輕松的事情去幹。但這種事情,最容易被替代,每次裁員都先裁你。
這不是老板壞不壞,而是由社會的有效性決定的。
該認真學就認真學。該用心做就用心做。就這麽簡單的道理,還是有很多人不懂。
再比如很多人說要副業,斜槓。
那是副業,是斜槓嗎?
你仔細算算賬,一個人從事兩份工作,哪怕做到互不幹擾,最多收入增加一倍。
但是,如果耐心鉆研,把一份工作打磨到很高的水平,收入可能會增加好幾倍。
很多底層的人,不得不打幾份工維持生計,這些人很可憐。可憐的原因,就是每份工作收入都不高。
如果副業和斜杠,只是同時做幾件低水平的事情,哪怕做的事情再多,也沒有用。
與其整天想著怎麽給自己貼更多的標簽,不如想辦法給自己的title加上“資深”和“著名”這樣的詞。這說明你是真的有本事。
今天大多數人,要做的不是加法,而是減法。
不是低水平的複製,而是力出一孔,實現躍遷。
就像我自己做投資,我也要求創業公司,一定要精簡自己的任務清單。
找到那些真正重要的事,值得撲上去的事,然後全心全意做好。這樣才更有機會成功。
那麽,平時我們應該專注,怎麽做減法?
第一,和自己成長無關的事情,不要做。
有些事情,哪怕花時間,哪怕沒錢,但卻是很好的學習機會,你儘管去做。
但是有些人,整天推一些沒用的事情給你,今天找你幹這個,明天找你幹那個,你就別做。
做了,老板也不認可你,同事也不會感激你。
你說,我的工作沒做好,是因為張三找我幫忙。
你要知道,老板對爛好人是不感冒的。
你仔細觀察,記錄,看看每天做了多少和自己成長無關的事。
這些事情,都做減法。
第二,有害的,做了甚至會帶來“負數”的事,更別做。
最簡單的,很多單位喜歡聊八卦。
覺得是讓人放松的方式。
但是,八卦常常有害的。
你不是最八卦的人,但是可能最後把責任都推給你。把你弄成了一顆老鼠屎,壞了一鍋湯。你冤不冤。
再比如說,一些人說幫幫忙,給個面子,讓你做違反規矩的事。
這些事情,都是隱患很強,危害極大的事。
要知道,我們做每一件事,都是有成本的。
具有成本意識,是人有智慧的標志。
懂得舍棄大量回報不高的事情,專注於有意義的事情,是進入高境界的開始。
3、乘法:一魚多吃,莫笑少年窮
第三個台階:學會用乘法。
因為專注地做事,還不夠。我們還要盡量讓自己成長得更快一點。
這個更快一點,就是善用槓桿。
能把一個技能,一個資源反覆使用,做到一魚多吃。
否則,每件事情都要從頭開始。每件事在做加法的人,自然沒有做乘法的人厲害。
我舉個例子。
就說谷歌吧,它主要靠廣告掙錢。
但在谷歌之前,都是招廣告的銷售人員。想要有更多廣告收入,就要找更多的銷售。這就是加法,成本極高。
但是谷歌的做法,就是做了一個基於搜索關鍵詞和內容關鍵詞的廣告系統,讓廣告商可以自己投放廣告。
這樣即使你晚上睡覺,它還能夠幫你掙錢。
有些公司學谷歌,也只是學到了皮毛。說自己是廣告系統,實際上還是依賴人力在做。
時間長了,和谷歌的差距就越來越大。
做加法還是做乘法,反映了不同人的思維方式。
找到能覆用的技能、資源,是聰明人的做事方式。
我再給你舉個自己的例子。寫代碼。
今天國內很多大廠,內部共享代碼的程度很低。都各自為戰,喜歡對代碼有絕對控制權。
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,重覆開發非常嚴重。
每個工程師特別忙,但是他們的工作產生的價值和影響非常有限。
但是,在谷歌,雖然有幾萬名工程師,大家共享一個代碼庫。
你是一個新人,想做一個新項目,你去代碼庫看一圈,90%的代碼是現成的。更多的精力,就能放在創新性突破性的事情上。
我2012年回到谷歌工作時,就發現自己在2003年寫的一段非常基礎的系統級代碼還在被使用。
而且,是被上百個項目數不清的程序在使用。
那項工作,我只做了兩三個月,但是隨著時間推移,它的價值和影響力不斷擴大。
亞馬遜也是這樣,早期也各自為戰,重覆開發。但發現這個問題後,要求所有的組,都要用相同的接口合作,代碼的通用性也就大大增強。
再後來,亞馬遜還發現原來這樣的接口,不僅可以給內部使用,還可以開放給外面的企業,於是就把代碼封裝起來,做成了AWS開發工具。也就是今天亞馬遜非常成功的雲服務。
你看看,AWS的發展過程,其實就是把工程師的重覆勞動降到最低的過程,也把代碼使用範圍擴大到最廣的過程。
乘法思維,可以幫助一個人,一家企業,實現更快的成長。
這個思維,也應用在了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。
做投資的時候,我自己有個偏好,就是更願意投資那些年紀輕,哪怕沒什麽資歷,但是能力和影響力都在以乘方速度上升的人。
我不願意投資靠熬年頭獲得頭銜的人。
年輕的人創業有風險,但是他們進步的速度,讓人驚嘆。最差最差的情況,這些錢就當作是為世界培養人才了。
但是那些熬年頭的人,你一眼望得到頭,看得見他們的天花板。投他們幹什麽呢。
我經常和別人講,莫笑少年窮。
我也和創業者們說,能否具有乘法思維,決定了他們的成就高低。
一旦你哪天開始追求安逸,不再想著學東西,那你的人生也就到此為止了。
但是,如果你能拼命成長,而且以乘方的速度成長,那未來還有很多很多的機會。
4、經驗:人與人之間的差距,在於經驗的不同
第四個台階:積累足夠的經驗。
不論你是做減法,加法,還是乘法,或者做任何一件事情,都要累積經驗。
人與人之間的差距,在於經驗的不同。
一輩子做事,最有效的途徑,就是能把之前的經驗作為起點。在做當下的事情時,又為更上一層樓做準備。
做每一件事,最好都要用到之前經驗,並且積攢更多的經驗。
很多人問我為什麽我可以做這麽多事情,算是跨界很成功。因為我不斷疊加自己的經驗。
在大學前,我沒有學過計算機,但是數學還不錯。所以後來學習計算機學科,就借助了我的數學基礎。
等我從事一段計算機工作,我又換了個專業,去學通信和信號處理。
你想想,如果我放棄專業知識,去從頭學硬件,那就是低水平重新做一件新事,之前的經驗就沒作用了。
很多人讀研究生,換工作,都沒有利用好以前的知識,這其實就是降低了自己的起點。
後來,我的導師讓我自己選擇研究課題,我選了一個要大量用到算法和編程,而一般的電子工程專業的學生又不太擅長的課題去研究。所以我很快做出成績,也在語音識別領域有了頭角。
幾年後,我到美國讀博士,還是計算機系。那這次怎麽選?
如果選一個單純的計算機課題來研究,那我和其他人就處於同一個水平,沒什麽優勢。
但是,我對通信和信息處理更在行,於是我又找了要用到這方面知識的課題,機器學習的算法。
我做了幾年研究,也做出了很好的成績,在美國學術界就站穩了腳跟。
工作的時候,我到了谷歌。在谷歌前幾年,我從研究轉到開發,怎麽辦?和其他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相比,我也沒優勢。
那我的經驗是什麽?我就找到自然語言處理相關的項目,這個領域我比較熟悉。當時谷歌懂自然語言處理的人,一只手就能數出來。
這樣,我又有了機會。
這就是我自己的成長歷程。
每次做一件事情,都要確保這件事依賴我過去的經驗。
別人做不好,我能做好,我才有價值。
然後,做這件事情,還要幫助我再次提升經驗,能讓我進步。
所以,成長有時就像爬樹。你爬到一定高度,別橫著爬,更別換棵樹從頭爬,而是不斷找到新的枝幹,繼續向上。
這也是想要獲得富足人生一個重要的底層邏輯:經驗。
而且我覺得,經驗比理性更重要。
那些靠理性的事情,機器都能做好。但是微妙的體感,手感,要靠人的經驗。
靠理性,你能比90%的人好。但是,你真的想做到前1%,經驗就很重要。
你想想巴菲特就知道了。伯克希爾的股票,幾十萬美元一股。那麽多人買他們的股票,就是為了每年能聽老頭子嘮叨一次。
有人嘲笑他的知識過時了。
但是你想過沒有,他的經驗肯定沒有過時。他吃過的鹽,比你吃過的米都多。
那些嘲笑他的人,也常常三五年就被刷掉了。但巴菲特一直在。
那麽,我們怎麽獲得寶貴的經驗?
首先你要知道,經歷,不是經驗。
只要你活著,就會有經歷。但是這些經歷,不一定有用。
工作10年的老油條,和工作2年的年輕人,不一定誰的經驗豐富。
因為那個老油條,可能只是把1天重覆了10年。沒什麽好驕傲的。
在工作中,我們尤其要記得積累經驗。
很多人喜歡悶頭做事,吭哧吭哧琢磨,這種方式有時是把自己鉆進去了。展示自己多努力沒那麽重要。
你要是想獲得經驗,你應該問問旁邊那個人,你是怎麽做的,學會了,就好了。
不好意思開口,那就跟著他,給人打打下手,跟著做一遍也就會了。
這是成長更快的方式。
所以在職場,要找師傅,有人帶著, 那你的進步會快很多。
而且,還有一個建議,做覆盤。
覆盤,不是在腦子里過,要過手,過心。
一個問題,試了5遍,解決了。別就過去了。
還要做記錄。
不然下次從頭開始,還是很辛苦。
每個周五下午,額外花半小時,停下來想想,有什麽收獲,寫下來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,時間長了全都是經驗的積累。
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:廢掉一個人的方法,就是讓他沒時間思考。
這句話,話糙理不糙。
留出時間思考,積累經驗。
5、需求:分清小眾需求和大眾需求的生意
第五個台階:分得清別人到底要什麽。
想要變得富足,很多人會想到創業。
創業,當然是個方法。甚至是更快的方法。但是能不能成功,就不一定了。
許多人的第一步,就錯了。
做事情,要找到需求。而小眾需求和大眾需求,是完全兩種不同的生意。把小眾需求當成大眾需求,更是很多人失敗的原因。
在矽谷,甲骨文公司的創始人埃里森自己開了一家高檔的日料店。
他酷愛日本文化和美食,又覺得矽谷的日料不正宗,索性自己幹。
他那家店,位於矽谷中心帕羅奧多 (Polo Alto)。店不大,但客單價很高,生意很好,要預訂。
不過,埃里森就開了這麽一家。他為什麽不擴張呢?
因為他知道,他自己的喜好,就是個小眾需求。
小眾需求,常常變不了大眾需求,這和人努不努力沒關系。大眾是不可能為了一頓飯,為了精致一點點,去花費特別高的價格的。
如果你創業,瞄準的是一個小眾市場,那你可以學埃里森這家日料店。精致,昂貴,稀缺。也能過得不錯。
不然,就選擇一個更大眾的市場。
那大眾市場,大眾的需求是什麽?
凡是善於經營和獲取利潤的,都懂得一個道理,就是不要給用戶太多選擇。
大多數用戶,就是願意接受一個性價比還不錯,基本需求也能得到滿足的產品和服務。你想想,是不是這麽回事兒。
你提供了太多選擇,用戶就會比較。比較,就會挑刺。他的眼里,就全是缺點,不是優點。
在幾年前,打車市場還在瘋狂競爭的時候,一些先進場的人,反而最先出局。
為什麽?
這些失敗的企業,有一個共同的特點,就是覺得該讓乘客選擇司機,甚至讓乘客選擇行車的路線。
但是你說,這個需求,不就是個小眾需求嗎。大眾的需求,是能不能價格便宜一點,能不能把我安全快速送到目的地。
你讓乘客選來選去,他的選擇成本變高了,企業的成本也會變高。
很多時候,大眾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。這也是為什麽蘋果每次推出的產品型號都很單調。夠用,能用,好用,就可以了。
小眾需求,有小眾需求的生意。
大眾需求,有大眾需求的生意。
別刻意把自己的小眾需求,強加成大眾的需求。也別把大眾的需求,想象成少數的小眾需求。
這句話,你可以記下來。有事沒事把玩把玩。
另外,在創業時,我們強調叠代叠代。不過這里有一個陷阱,就是:
不要把自己小的改進,當成重大發明。
你做一件事,市場上大概率也有人做。
你比其他產品好一點,價格便宜10%,然後整天吹自己多厲害,說實話,沒什麽用。
真正給自己提要求,應該是要比對手好一個“代差”。
一個代差,什麽概念。
代差最基本的要求,10倍。
要好10倍。
你想想第一代iPhone,和諾基亞的鍵盤手機,是一個物種嗎。根本不是。諾基亞沒法比。
這是一個代差的區別。
你如果每年吭哧吭哧,就前進個5%,10%,還怎麽創業。
你的對手很可能都是大公司,他的市場比你強,研發比你厲害,管理比你好,投入資源還比你多。怎麽比。
我們要改進。每天都要保持小的改進。但不要把小的改進,當成是重大發明。
我們每天小的改進,是為了有天,能真正做出重大發明。
能做出10倍好的東西,提高10倍的效率,把10倍放在心里,當成目標。
6、做大:授權,並信任
第六個台階:學會怎麽做大。
做事情,當然想做成。創業,自然想做大。
不懂得做大,很難變得富足。
我接觸過很多不同階段成功的企業家。
有的人能把事業做大,但有的人就不行。
根據我的觀察,那些很難做大事業的人,往往喜歡親力親為。懂得精打細算,但是不懂放權。
我曾經被請去給一家企業把脈。
那家企業經營得不錯,但遇到了瓶頸,每年銷售額就在幾億上下徘徊。
我了解管理流程後發現,最主要的問題,就是創始人沒有做大企業的思維。
什麽意思?
比如企業都已經銷售幾個億了,但是10萬元以上的花銷,還要創始人批準。
這樣,他才放心。沒有亂花錢,而且權力都握在自己手里。
但是,公司每年要他批準的單子,就幾百單。每天好幾筆。光簽字都要花很長時間。
我和他說,你這樣怎麽搞業務,而且哪里有時間了解每一筆錢是怎麽花的。
結果他還和我說,其實有些就是走個形式。
我說,那就更糟了。
你不了解細節,還替下面的人承擔了責任。這會讓大家懶政。
這還不是最要命的。如果有個生意,著急簽約,就因為付款卡你這里了,怎麽辦。
其實,你選的是一條很短很窄的路。只有你自己能走。
你覺得總攬大權,但你自己就成為了公司發展的瓶頸。
事業,當然做不大。
後來,他請了一位專門的CEO。也把100萬以下的財務權下放給總經理。
他的精力,更多放在控制各個部門的利潤率上,而不是看每一筆錢怎麽花。
慢慢的,公司的運營效率提高。2年後,營業額增長,到現在,增長了不止10倍。
說這個故事,是想和你說,每個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。就像前面講的一樣,要做減法,做真正重要的事。
而在經營企業上,我們想要做大,是要懂得分享的。
分享利益,分享權力。
我經常和很多創業者強調一件事,就是不要總拿著放大鏡去看人的錯誤。
看什麽事情不順眼,就想擼起袖子自己上。
我和他們說,既然你要做大,就要用人。用人之長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,他們更善於找到和你不同的路。
我們要找的不是一條捷徑,捷徑往往是小路。我們要找的是大路,一條大家都能走的路。
授權,並信任。
7、精神:找到真正的快樂
第七個台階:找到真正的快樂。
剛剛前面說了很多,都是物質層面的富足。
但是,很多人是有錢,但也不富足。精神特別空虛。
精神的富足,也很重要。
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,就說人要達到不受幹擾的寧靜狀態,並要學會快樂。
這種快樂,不止是喝酒吃肉的快樂。這是動態短暫的快樂。
人生在世,還要有點追求,追求長足的快樂。一種讓自己內心真正滿足的事情。
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,為什麽很多偉大的革命,發生在歐洲。
有牛頓時代的科學革命,瓦特時代的工業革命等等,能對人類做出這麽大的貢獻。
很大的原因,是因為歐洲有貴族。
貴族,追求知識上的成就。他們的需求,不是我有多少錢,而是好奇心,是我能擁有多少知識,對世界能做出多大改變。
他們甚至願意把自己畢生精力和金錢放在這上面,一直做研究。
像那個生物課本上的孟德爾,發現了遺傳學的規律。
但你知道嗎,他是個修道士。一個修道士,發現了遺傳學規律。遺傳學,是要讓聖經站不住腳的。
是不是很有戲劇衝突的感覺。
為什麽會這樣。
因為相信上帝,和搞研究不矛盾。他想知道上帝創造生命的奧秘。
然後為了研究,他自己從許多種子商那里弄來了34個品種的豌豆,從中挑選出22個品種用於實驗。
他在修道院後面開墾出一塊豌豆田,終日用木棍、樹枝和繩子把四處蔓延的豌豆苗支撐起來,讓它們保持“直立的姿勢”,甚至還小心翼翼地驅趕傳播花粉的蝴蝶和甲蟲。
有人前來參觀,他都指著豌豆十分自豪地說:“這些都是我的兒女!”
那是一種探索規律,探尋真理的快樂。
說到底,我們每個人都想要有內心的快樂。
遠的不說,就說我們的工作。
你在工作中取得成績,被真心表揚,哪怕沒有獎金,有時你也很高興。
但是,如果有人剽竊你的成果,然後給你5萬塊錢,讓你閉嘴。
我想你也是不會快樂的。
你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?做什麽樣的事讓你有成就感?
這是精神富足的前提。
所以說,人要認識自己。要認清自己。
認識人,比認識世界難多了。
我們用天文望遠鏡,幾乎能看到宇宙的邊緣,但是對人類自己的身體,卻知之甚少。對自己的頭腦和思想,更是相當無知。
所以,保持開放,聞過則喜,對認識自己很有好處。
找到真正快樂,成為精神的貴族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mit 的頭像
    emit

    emit的部落格

    em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