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101225
《大人的釀酒學》:麵包酵母可以用來釀酒嗎?如何製作低酒精度的果酒?
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
「大人的釀酒學」期待融合科學原理與實作示範,讓更多喜愛釀造或想要嘗試發酵的朋友,可以瞭解原則、親酵自釀,試著與微生物和平共處,營造建構友善微生物的釀造環境,獲得我們所預期的釀酵品,輕鬆地做出屬於自己的釀酵風味,品嚐台灣在地果酒的滋味。
文:Gather 四合院、徐永年、陳嘉鴻
關於釀酵,還想知道更多!
轉桶
Q1. 每天要攪拌多久?攪拌的用意是?
前述提到如果沒有適時地攪拌,首當其衝的就是遇見長黴菌的現象。因為果酒發酵的過程中,特別是前期階段,果渣會被發酵過程中產生的CO2推擠,使其漸漸浮起形成酒帽(cap),由於皮渣緊密聚集造成散熱困難,酒甕中的溫度會開始上升,可高於室溫5℃以上,加上相對密閉的環境,使得相對濕度跟著提高,而這樣的環境就是適合黴菌生長的環境。
除了怕黴菌生長外,以發酵的角度而言還包括降溫。因發酵過程會產生熱,使發酵醪的溫度上升,而溫度太高將會抑制酵母菌,導致發酵停止,甚至產生較多的不好香氣(含硫化合物)。另外攪拌還可降低發酵醪中的二氧化碳含量,有利酵母菌的生長,且適當的氧氣進入可維持酵母菌的數量,以利達到完整發酵的目標。
攪拌的次數通常一天早晚各一次,以家釀者而言,就是上班出門前與下班休息時。以我們的經驗,攪拌不用花很多時間,約一分鐘左右,拿支長柄湯匙,順時鐘攪拌使成漩渦的狀態,接著再逆時鐘攪拌,這樣一來就可達到酒帽下沉,溫度下降,帶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等主要目標了。
發酵控制
Q1. 麵包酵母可以用來釀酒嗎?釀酒酵母能作為發酵麵包用嗎?
釀酒酵母在酒的發酵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,應該具有釀造上的優勢,像是酒精的耐受性較高,發酵過程產生的香氣較佳或產酸程度的差異等。
而市售的麵包酵母,目的是在產氣使麵團膨大,對於香氣與酒精度產能的考量就非必須。我們的經驗是,用麵包酵母發酵時,其於香氣上與酒精度都有所差異;反過來說,釀酒酵母則可應用於麵包的發酵,使麵團膨大沒有問題,至於酒精或香氣於烘焙後好像就差異不大了。
Q2. 如何製作微甜、低酒精度的果酒(氣泡飲)呢?
依據第二章發酵過程——「糖與酒精的變化圖」可以知道,如果一開始將糖度控制在25°Brix左右,加入釀酒酵母於適當的環境下發酵,約莫3-4天,酒精度即可達約6%,此時發酵醪中的糖還沒有完全被利用完,泡泡(二氧化碳)持續產出,如果這時候就取出飲用,即可得到微甜、低酒精的果酒(氣泡飲)。
如要進一步的熟成與澄清,使酒精與糖維持在低糖低酒精的狀態進行後熟,即所謂的殘糖發酵法,於家釀的角度,可放進冰箱中抑制酵母菌的發酵,或經由巴氏滅菌再後熟。如果想要酒精濃度高的香甜酒,也可添加蒸餾酒,以提高酒精度的方式來抑制酵母菌發酵,保留酒醪風味。
傳統發酵的氣泡酒都是透過二次發酵而來,也就是說先行主發酵來得到一些酒精後,接著裝瓶,再加入適當的糖與酵母,於封蓋(密閉)的環境下進行發酵,當二氧化碳排不出去時,即溶於酒中,成為「氣泡酒」。然於此過程可能因發酵條件沒有掌握好,導致酒瓶內壓力過大而爆破的危險,初學者必須留意。
Q3. 為什麼我的酒甕裡都沒看到泡泡?
還記得前述適當的釀酒環境嗎?活躍的酵母及適當的糖、酸及溫度,一一確認這些條件,應該可以讓酒甕中充滿活力。
首先確認所加入的酵母菌是否保有大量的菌種優勢,也許有加入適當量的酵母菌,但其可能因為各種因素,以至於數量或活性上不如預期;如為數量上的關係,此時可藉助於發酵初期大量的攪拌,因我們知道,酵母菌在大量氧氣存在的環境下進行生長。
接著,注意一下發酵環境的溫度是否太低或太高,太低會延長發酵前期的時間,太高則會抑制酵母的活性。於糖度方面,多數人都是因為加了過量的糖,因而降低或抑制酵母的活性,如為此狀況,只需加入一些水稀釋,就可看到酵母菌開始動起來了。於酸度,是否調整到微酸的環境,除了可增加酵母菌的動能外,還可抑制環境中雜菌的生長,幫助酵母菌成為主要的優勢菌種。
如果還是不行,就添加一點發酵營養粉,有時因為水果處理的加工過程或稀釋比例過大,酒醪中的營養成分不足以維持酵母菌的代謝,所以提供養分來幫助酵母菌在多重壓力下(含糖酒精的環境)生長是有效的。
Q4. 阿嬤釀酒法的不穩定,除了受到野生酵母影響外,補糖的量也有關係,糖量該如何調整呢?
野生酵母尚須經過檢測,始知曉其效力,且每次落菌可能也會有差異,相較於釀酒酵母而言,較不穩定。以現今水果的甜度普遍上升的情形下,為了維持適當的滲透壓以利酵母菌生長的畦田,我們可以將傳統阿嬤的釀酒口訣:「一斤水果四兩糖」,調整為「一斤水果兩兩糖」,這樣一來,糖度就會接近我們的理想值25°Brix。
但需注意的是,可適時加入一些檸檬汁來提高酸度,幫助酵母菌成為優勢菌種,以增加成功的機率。
Q5. 加乾酵母跟酵母活化後再使用有什麼差別?
我們容易買到與容易在家操作的商業酵母菌,多數為活性的乾酵母,一般都是經過冷凍乾燥後保存,因所選擇的酵母菌是為了釀酒發酵使用,所以在發酵酒醪中的活性與發酵力都相對較穩定。
通常活性乾酵母都需要以特定的方式使其活化,常見作法是讓酵母菌在適量的溫水中(35℃)懸浮一段時間(20分鐘左右),進行復水活化。但有些酵母菌的廠商會建議直接撒在發酵液上面,可依據選用菌種來源的不同,參考酵母廠商的建議說明書。
活化這個動作還有好處,可於短短的時間內看見糖水開始有產氣的現象,讓我們能判斷此批酵母是具有活性的,將有助於後續發酵狀況問題的排除,因可直接排除酵母菌本身的問題,直接從發酵酒醪中的環境因素來探討。
相關書摘 ▶《大人的釀酒學》:櫻桃浸泡酒自釀教學,與梅酒釀造Q&A
書籍介紹
本文摘錄自《大人的釀酒學:發酵、蒸餾與浸泡酒的科普藝術》,麥浩斯出版
*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。
作者:Gather 四合院、徐永年、陳嘉鴻
微生物透過發酵過程,
讓果實與穀物的豐盛滋味,
得以更加豐醇、創造出不同於原物料的酒滋味。
這是一本關於風土酒香的自然發酵提案!
由點到線拉出釀酒途徑,帶你理解釀造的科普關鍵後,
期待以家釀,傳承屬於這塊土地風情的酵釀酒香。
關於發酵釀造的奧秘,你知道多少?!
發酵酒、蒸餾酒與浸泡酒,哪裡不一樣?
為什麼有時候想釀酒卻變成醋?
阿嬤的古早釀酒法用於葡萄酒較容易成功?
「大人的釀酒學」期待融合科學原理與實作示範,讓更多喜愛釀造或想要嘗試發酵的朋友,可以瞭解原則、親酵自釀,試著與微生物和平共處,營造建構友善微生物的釀造環境,獲得我們所預期的釀酵品,輕鬆地做出屬於自己的釀酵風味,品嚐台灣在地果酒的滋味。
本書特色
- 以直覺的圖解分析,帶你一探釀造的科普樂趣
酵母在釀酒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?美妙的發酵風味後,是一連串酵母菌的化學變化,別擔心,書中將釀酒過程相關的科學知識,以容易理解的插圖加以說明,讓你輕鬆進入釀酒世界,一探發酵的各種為什麼。
- 一起在家釀酒吧!就從水果與穀類的自釀技巧開始
瞭解發酵原理後,當然要動手試試看!如何依照水果與穀物特性調整釀造工序?每種水果最適合什麼釀法?原來會做甜酒釀,就能自釀米酒?從原料的前處理到釀酒製程,皆有詳實的經驗分享與提醒,期待每個人都能享用釀酒樂趣,留下每一季的酒香。
- 不懂的我們盡力解答!一次搞定關於發酵的似懂非懂
釀酒的每個環節可能會預見什麼狀況?發酵多久才會有酒精呢?自釀酒會過期嗎?浸泡梅酒究竟糖要先加還後放?……說起釀酒,人人心中都有好多不明白,書中將竭力找出可能的問題,為你一一解說那些很想知道的釀酒小知識。
責任編輯:潘柏翰
核稿編輯:翁世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