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你有沒有發現,明明是買同一款咖啡豆,但在不同咖啡店買的,味道卻完全不一樣?
這家店買的酸酸甜甜像水果茶,那家的卻帶點堅果香。
答案可能是
「你買到完全不同的咖啡豆了!」
▍ 關鍵一:產國、品種,決定咖啡的「基礎性格」
咖啡豆的產國就像它的「國籍」,因為氣候、土壤和種植傳統,形成獨特的風味。再加上咖啡「品種」影響風味,所以把這兩個鎖定,大致的框架就能夠建構出來。
巴西咖啡豆,波旁種,因為當地氣候溫暖、地勢平坦,種出來的咖啡,常帶有巧克力、堅果味。(我覺得用奶油巧克力蛋糕來形容很適合)
我最熟悉的衣索比亞咖啡豆則以花果香聞名,因為高海拔和小農的原生品種(古優混種「Heirloom」)讓風味更複雜。(這款如果我形容它一定會用~草莓蛋糕)
其實用產國來命名,範圍限定很大,有些非常大的國家,南北氣候差異就非常大,甚至還有跨緯度的咖啡產區,就好比「哥倫比亞」我們常聽到
薇拉省(Huila)緯度:約 2.93°N
考卡省(Cauca)緯度:約 2.44°N
娜玲瓏省(Nariño)緯度:約 1.21°N
它的緯度跨距差異就已經非常大
所以如果只用一個國家名稱來限定咖啡,那一定非常不準確的!
​​
當然品種之間的差異也是非常劇烈的,我們常見到的品種也有不同的風味。
- 藝妓:茉莉花、佛手柑、水蜜桃,酸質細膩透亮。
- 波旁:焦糖甜感主調,帶紅莓、杏仁尾韻,酸度圓潤。
- 鐵比卡:蘋果酸、蔗糖甜,風味乾淨平衡,餘韻茶香。
如果產品名稱沒有說到品種,也可能會錯失了準確描述的機會。
▍ 關鍵二:小產區,微氣候的七十二變
同一個國家裡的小產區,就像同班裡不同家庭的小孩,環境差異會讓小孩擁有不同的個性,咖啡豆受環境影響也是如此。
台灣大家最熟悉,一樣是台灣咖啡,「台灣的東山」鐵皮卡咖啡帶有焦糖穀物甜味,而「台灣的阿里山」的鐵皮卡卻有明顯的柑橘香。
為什麼?明明是很近的距離啊!
東山的海拔 300 到 400 米,阿里山的海拔更高超過 1,000 米,日夜溫差大,咖啡豆生長速度慢,累積更多糖分和酸質,風味就會有很大的差異。
再說一個著名的小產區,例如:耶加雪菲(Yirgacheffe)是衣索比亞南部一個著名的咖啡產區,位於吉馬省(Gedeo Zone)內。這個地區以水果香、高品質的咖啡而聞名,並且有許多小型私人水洗站和公營咖啡合作社,光它的海拔就在 1,700 到 2,200 米之間,基本上海拔相差就有足足 500 米,你覺得味道有可能會一樣嗎?
所以如果這個產區夠小,當然可以用小產區來決定名稱,但如果它真的太小,產量就會不足,要讓大家全認識它的機會就不大了,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比賽得獎。得獎的莊園,得獎的小產區,就容易進入大家的視野,被大家記住。
▍ 關鍵三:湖泊、河流流域,河谷地區造就特別的氣候條件(好像威士忌也是這樣,依山傍水~流口水)
河流附近的小區域,濕度和土壤養分會特別不同。
有些咖啡會直接以河流流域命名,例如:哥斯大黎加塔拉珠(Tarrazú)流域。這裡地處中部高原,海拔介於 1,200 至 1,900 公尺,火山的肥沃土壤,富含磷、鉀等礦物元素。火山的養分跟著河流走,河谷地形陡峭、排水極佳,避免根部腐爛同時強化養分供給,河谷生長的「微氣候」,造就豆體緻密、酸值明亮且層次複雜的獨特風味輪廓。
像最著名的印尼咖啡,咖啡老饕一定不可能錯過~塔瓦湖。亞齊省迦幼山脈(Gayo),整個湖面面積就有 50 平方公里,湖面海拔 1,225 米,塔瓦湖周邊火山土壤與高海拔更是高達 1,600 米,湖邊的腹地是咖啡生長的理想環境。海拔差異就不說了,這麼大的腹地,咖啡的風味當然也是截然不同。
所以如果只是定位了一個小地標,但其實他包涵的腹地很大、海拔有差異,用小地標來代表整體,其實也不是很準確。
▍ 關鍵四:莊園或水洗站,農場主人都有自己的「獨家秘方」
莊園主就像主廚,擁有自己的配方,也擁有獨特技術管理種植和處理技巧(通常這都是機密)
衣索比亞是小農制度,附近的農民把他家的豆子交到水洗站(Wash station)站內集中處理,決定是要用自然乾燥法,還是用水洗法來處理,站長就會全權指揮,用他的經驗控制站內的大小事物,也造就出特殊的味道。
但以著名的「果丁丁」來說,叫 Gutiti 的處理站起碼就有四、五個。既然有名,大家都想用這個名字來賺錢。所以現在來說,「果丁丁」並非單一處理站,而是耶加雪菲產區其中一個村落群聚概念,包含數座合作社與私營站。
再用最著名的巴拿馬「翡翠莊園」來說,他們以「藝妓品種」聞名,翡翠莊園屢獲大獎,關鍵在莊園擁有特別的風土條件。火山土壤豐富,雲霧繚繞,氣候延緩咖啡豆的生長,豆體細長緻密,莊園裡面純化藝妓品種基因,茉莉花、柑橘調性突出。所以翡翠變成了 B O P 的常勝軍之後,開啟了競標批次之路,也帶動了巴拿馬各地莊園的崛起,讓農民很專心地投入高品質咖啡的種植與處理。
但是以莊園來限定,是不是就準確了呢?
翡翠莊園其實縱跨 1,400-1,900 米,不但因為分地塊隔離種植保純淨風味,也把品牌做出不同要求的分類,例如:巨石、綠標跟紅標;巨石是收鄰居朋友的,綠標是自己的精品藝妓,也因為要做出比賽用、競標用,所以要求品質,全手採熟果,結合厭氧發酵與多階段乾燥,強化果香甜感做出紅標甚至有金標。
其實光一個莊園已經限定得很細了,但就算都是紅標,不同地塊真的也會做出不同的風味,呃,我就曾經喝到不好喝的紅標...
▍ 關鍵五:處理法,咖啡豆的「易容術」
處理法是影響風味最直接的步驟。
- 自然乾燥法:連果皮一起曬乾,果香更濃(就像曬葡萄乾紅棗一樣)
- 蜜處理:保留部分果膠,甜度爆表(黑紅黃白蜜,代表它們乾燥的時間)
- 水洗法:發酵用水去除果肉,風味乾淨(乾淨甜美就是它的代名詞)
- 厭氧發酵:把豆子關在桶子裡面,讓不需要氧氣的菌工作(就像釀酒一樣)
我最近喝阿里山鄒築園的豆子,其實他的莊園就限定在 1,200 米左右,裡面就有很多不一樣的處理法,因為莊園主非常喜歡做實驗,所以我喝到同一個莊園、同一個品種的咖啡,用不同的處理法來製作,造就出截然不同的風味。有一些還好,但有些咖啡好喝到飛起來。
不同的處理法,你一定會喝到完全不同的風味,不然莊園主是做心酸的喔~
▍ 關鍵六:等級,豆子的「人生成績單」
志玲姐姐叫別人不要再幫她打分數,但是我們希望豆子能打分數。
咖啡豆分級就像考試排名,有考試就有分數,分數高的就會賣得比較貴,但事實是什麼呢?
常見分級法:
大小:肯亞 AA(顆粒最大)、巴西 17/18 目篩網
處理比重分級:衣索比亞 G1 G2 G3 G4
等級影響真的差異這麼大嗎?我在衣索比亞裡面,同一產區的 G1 和 G4 豆,G1 可能喝到清晰的花香,G4 卻混雜木頭味。
我也喝到過 G2 的香氣和 body 勝過 G1,但是它的細緻度,果香跟甜感,就是沒有辦法跟 G1 相提並論,現實就是密度高的豆子,內含物就是多,一分錢、一分貨,如果沒有分級,那就沒有價格的差異。
我在肯亞產地挑咖啡,一次就是 50 隻 AA,有很多還是同一個區域出來的,也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。所以等級如果用大小來區分,有可能小顆會比大顆好喝。但因為小顆可能會有未熟豆,所以均勻度上一定不如大顆的豆子。
光靠等級來區分豆子的風味,我想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。
▍ 關鍵七:烘焙程度,最後的「調色盤」
烘焙是風味的「定稿階段」,不同烘焙度就像把同一幅畫用暖色或冷色調呈現。 ​
- 淺烘焙:保留酸香和花果味,適合有花果香型的(不是廢話)
- 中烘焙:平衡酸甜,適合奶香堅果調
- 深烘焙:強調焦糖餘韻,適合 body 較高的
能夠理解的就是~越後面對待咖啡的人,越容易改變咖啡的風味
同一批生豆,若 A 店用淺焙、B 店用中深焙,喝起來可能像兩種豆子,因為烘焙會改變整體的味譜。何況烘焙師如果能夠掌握這隻豆子的特色,還能夠依據狀況調整豆子的細節,讓它的缺點盡量隱藏起來,表現出它的優點。
所以你在買咖啡豆的時候,「咖啡名字」給予越多參數,就越準確。即使名字乍看一樣,但是裡面的細節其實差異很多。
下次看到咖啡豆名稱像「衣索比亞 、耶加雪菲 、古優品種、果丁丁、G1 、自然乾燥、淺焙」,其實已經透露了它的 7 大身份密碼!
而不同店家就像不同的廚師,即使拿到相同食材(生豆),也會依烹煮手法端出每家店獨特的風味料理。
告訴你一個秘密,我沒有喝過風味的豆子,我不會進貨,因為能找到好喝的豆子不容易,我自己在挑生豆的時候,除非是我已經指定要某一個莊園,否則我全部的咖啡只指定產國,挑豆子一律用盲測,也就是不看它是哪裡來的,好喝是第一個要考慮的,它的品種是什麼,小產區在哪裡?這都是次要的考量啦~
▍ 結論
同樣名字的咖啡豆,如果只是標明大範圍,有可能截然不同
你問我同名字的咖啡,怎麼樣做才能比別人好喝?
我告訴你必勝的大秘密,就是想盡一切辦法,去學杯測,然後積極參加杯測會或拿到樣本,比別人早點試到咖啡,喝到好的就先搶豆子!(最好直接清空,你就沒對手了,噓🤫
取名是為了稱呼
但別忘了
咖啡是拿來喝的,好喝才算數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mit 的頭像
    emit

    emit的部落格

    em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